https://unsplash.com/photos/a-row-of-books-sitting-on-top-of-a-shelf-6EH_ILd3S50
在「認識 Java HashMap 前要具備的雜湊概念」文章中,筆者對「雜湊」做了介紹。而本文將以此為基礎,進一步認識 Java 8 的 HashMap 是怎麼儲存和查詢資料的。HashMap 原理牽涉到許多知識點,讀者可能要多看幾次、多找參考資料,才會更明白。
一、HashMap 的內部結構
HashMap 結構的「門面」,是一個名為 table 的陣列。該陣列的預設長度為 16,元素型態為 Node。
而節點 Node 中的內容,包含資料的 key、value、key 的雜湊值,以及指向下一個節點的指標。
為什麼要指向下一個節點呢?這是因為在 put 資料時,可能會遇到 hash 碰撞。例如某筆資料被算出要放在 table 陣列的索引 0 中,但該位置已經有資料了(碰撞)。
此時 HashMap 的處理方式是將新資料往現有節點的後面存放,形成「鏈結串列」(Linked List)。這便是 next 指標的用途。同理,get 資料時也是透過 next 去拜訪下一個節點。
然而,在鏈結串列中尋找資料的時間複雜度,最差是「O(n)」。因此當 table 陣列的某個索引超過 8 筆資料時,HashMap 會將其轉換為「紅黑樹」(一種平衡二元樹),藉此降低至「O(log n)」。
以下是樹節點的原始碼。
讓我們再複習一下雜湊相關結構,並與 HashMap 做對照。table 陣列是 Hash Table;每個陣列元素,或者說一條鏈結串列和一棵紅黑樹,都是一個 Bucket;Node 和 TreeNode 節點是 Slot。
補充一點,「HashSet」實際上是在內部管理一個 HashMap,以它的 key 當作 HashSet 存放的資料。
二、hashCode 與 equals 方法
在 Java,所有類別都是 Object 的子類別,而它的「int hashCode()」與「boolean equals(Object o)」方法可被覆寫。這裡繼續上一篇的發票情境來介紹。
- hashCode:用來計算雜湊值,直接或間接決定資料應放在哪個 bucket。例如發票經由雜湊函數運算後得到 1(假設取自發票號碼尾數),那就和其他 1 結尾的發票收在同一個區塊。
- equals:用來判斷兩個物件的內容值是否相同。例如已知載具 App 告知號碼為 87654321 的發票中獎了,那我就會在 1 號堆中一張一張地看號碼,才能找出這張發票。
如果不覆寫這兩個方法的話,hashCode 預設是根據記憶體位址算出;而 equals 預設是判斷記憶體位址相等。
覆寫後的 equals 方法因為要詳細地比對物件的內容值,所以工作量比較大。在雜湊結構中,hashCode 起到了「預先判斷」的效果。
若雜湊值所對應的 bucket 沒有任何一筆資料,那就能提前知道資料不存在該結構中。若 bucket 有資料,那也只要在當中一筆一筆檢查就好,不必將整個 HashMap 中的資料都拜訪一次。
三、定位 bucket 的過程
不論是取得還是存放資料,HashMap 都要先知道資料的位置。這會由 put 和 get 方法接收的 key 參數來決定。
(一)計算專用的 hash code
若未覆寫 hashCode 方法,則預設會根據記憶體位置計算,如 245672235。但我們不會直接將這個數字直接當作 table 陣列的 index 指向某一個 bucket。
理由之一是陣列不會宣告那麼長(預設也才 16 個)。之二是如果 hashCode 方法沒有寫得很好(假設只可能回傳 0 ~ 9),會導致資料在 bucket 之間分布不均。
因此,HashMap 會呼叫以下的 hash 方法,進一步算出自己專用的 hash code(之後再換算成陣列 index)。
這邊要知道一下,hashCode 的回傳是型態 int,用二進制可表示成 32 個位元。過程中透過右移 16 個位元,便得出左邊高位的 16 位元。
例如原始 hash code 的二進制為:「0000 1110 1010 0001 1010 1001 0010 1011」, 則右移 16 位元後得到:「0000 1110 1010 0100」。
接著原始 hash code 和右移後的結果做 XOR 運算,就得到這個 key 的新 hash。(也就是左邊高位 16 位元和右邊低位 16 位元做 XOR)
0000 1110 1010 0100 1010 1001 0010 1011 0000 1110 1010 0001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0000 1110 1010 0100 1010 0111 1000 1010
為何要將左邊高 16 位元和右邊低 16 位元做運算呢?因為這個演算法的設計者,希望 hash code 的每一個位元盡可能都能參與陣列 index(即 bucket)的決定過程。
至於使用 XOR 的原因,是為了減少雜湊碰撞,畢竟算出 0 或 1 的機會是相等的。若使用 AND,只有兩個 1 才會算出 1;使用 OR,只有兩個 0 才會算出 0。
(二)決定 bucket 的方式
經由上面 hash 方法算出新的 hash code 後,這個值便會用來換算成適用於 table 陣列的索引。假設陣列長度為 16,則索引範圍必須落在 0 ~ 15。我們直覺可能會想說用「hash % table.length」取餘數的做法就解決了。
然而 HashMap 選擇使用 AND 位元運算,對電腦底層來說反而效率更好。在繼續解釋之前,請讀者先知道三件事:
- HashMap 會確保 table 陣列長度均為 2 的冪數。如 16(2⁴)、32(2⁵)、64(2⁶)。
- 2 的冪數減 1 的二進制都是 1。如 16 - 1 = 15 = 1111₂
- 不管位元的值為何,跟 1 做 AND 運算的結果均等於自己。
有了這些概念,我們便能理解:任何數跟 1111₂ 做 AND 運算,所得結果只會剩下最右邊 4 個位元(左邊高位都變成 0 了),且當然都落在 0000₂ ~ 1111₂,也就是十進制的 0 ~ 15 之間。若 table 陣列長度為 64,則「任何數 AND 111111₂」的結果,會落在十進制的 0 ~ 63 之間。
HashMap 就是用這個思路,既能將運算結果限制在「0 ~ 2 的冪數 - 1」的範圍,同時效率又比直接取餘數來得高。
以下是 HashMap 計算 key 所對應的 bucket 的程式碼片段。
四、定位節點的過程
(一)過程
HashMap 在 put 或 get 資料時,會根據傳入的 key 參數,定位出資料應在的 bucket,也就是 table 陣列的某個位置。
然而發生雜湊碰撞在所難免,假使 bucket 中已經有節點資料了,那就要在這些節點中逐一確認。這會透過 equals 方法,好好地比對 key 的內容是否相等。
若正在 put 資料,當找到 key 相等的節點,就進行覆蓋;否則就插入一個新節點。若正在 get 資料,當找到 key 相等的節點,就回傳;否則回傳 null。
(二)覆寫 hashCode 和 equals 的原因
對於 hashCode 和 equals 方法要一起覆寫的議題,便是跟上述的操作有關。
如果沒有覆寫 hashCode,並預期兩個內容相同的物件會被「HashSet」視為相同,那就錯了。由於 hashCode 預設是根據記憶體位址算出,第二個物件可能就直接被放入不同的 bucket 了。即便有覆寫 equals,也沒有執行的機會。
如果只覆寫了 hashCode,卻忘記覆寫 equals,那麼即使內容相同的物件被算出在同一個 bucket,但由於 equals 預設是判斷記憶體位址相等,它們在最終依然被視為不同。
五、HashMap 的容量
(一)初始容量的決定
在宣告 HashMap 時,可以透過建構子傳入叫做 initialCapacity(初始容量)的參數,用來指定 bucket 的初始數量(即 table 陣列長度)。
HashMap 有個特別的設計,即使建構子的 initialCapacity 參數不是傳入 2 的冪數,仍然會被換算為大於它的冪數。例如傳入 15,就換算成 16(2⁴);傳入 17,就換算成 32(2⁵)。
為何刻意取 2 的冪數呢?。在第三節第二段有提到,table 陣列長度會用於定位 bucket 位置。若為 2 的冪數,能減少 AND 運算後的雜湊碰撞。筆者就不再贅述。
(二)擴容
HashMap 建構子還有另一個參數叫 loadFactor(負載因子)。我們稱 initialCapacity × loadFactor 為「閥值」(threshold)。
當存放完新資料後,若發現已超過閥值,HashMap 會進行擴充容量的動作,簡稱擴容。要做的事包含:
- 將 bucket 數量,也就是 table 陣列的長度,增加為原來的 2 倍。
- 將現有的資料節點,重新分布到新的 table 陣列中。
也就是說,initialCapacity 預設為 16,且 loadFactor 預設為 0.75,則當資料數量超過 12 時,便會啟動擴容機制。使得 bucket 數量增至 32,而新的閥值為 24。
超過閥值這件事,對 HashMap 而言意味著雜湊碰撞變嚴重了,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思考。
- 假設資料分布趨近於「12 個 bucket 各有 1 筆資料」,雖然最均勻,但新增第 13 筆時發生碰撞的機會還蠻高的(75%)。
- 假設資料分布趨近於「1 個 bucket 有 12 筆資料」,或者不要那麼極端,「4 個 bucket 各有 3 筆資料」也好,感覺也不是很理想。
HashMap 擴容之後,「table 陣列長度 - 1」的二進制,會多一個 1。藉此重新計算出每一筆資料節點要存放的新 bucket,達到「打散」的效果。仔細想想,其實 HashMap 的 bucket 並非每一個都會被用到。它的設計者犧牲了空間,來換取效率。
擴容會對許多資料做重新安置的操作,將消耗較大的效能。所以當我們能預測存進 HashMap 的資料數量有多少時,建議可在宣告時給予適當的 initialCapacity,避免執行太多次的擴容。
上一篇:【Java】認識 HashMap 前要具備的雜湊概念
參考資料:
留言
張貼留言